各种黄频:找个皇帝做饭票-日产淡水10万吨、全自动运行,万华化学蓬莱海水淡化厂投产
当前,我国海水淡化规模化发展正在稳步推进。据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张秋丰介绍,“目前全国在建的海水淡化工程有60万吨。到今年年底,产能突破300万吨,超额完成了‘十四五’规划的日产290万吨的生产能力。”
4月28日,万华化学蓬莱海水淡化项目正式竣工投产。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现场表示,该项目单吨产水运行电耗达到2.62度,比原来设计降低了25%,成为全球海水淡化行业的能效标杆。同时,该项目还实现了全厂黑屏操作,是中国首家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运营的海水淡化厂。
该项目是国内规划建设规模最大的工业级膜法海水淡化项目,由中铁上海工程局、国际环保企业苏伊士集团及北京首钢工程联合承建,总投资18亿元,分三期建设,一期投产后,日产淡水量10万吨,每年共计节约3600万立方米淡水。
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,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。沿海11个省(区、市)的55个沿海地级以上城市中,有51个为缺水城市,12个海岛县全部为缺水县。海水淡化作为重要增量水源,对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。
山东省是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省份之一,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98立方米,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。蓬莱海水淡化项目投产后,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地淡水短缺压力,节约稀缺淡水资源,更通过提升区域水资源韧性,为沿海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苏伊士中国环境科技总裁张军对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表示,该项目创新性地利用电厂循环冷却水(温排水),采用“余热+膜法”技术,可有效减少碳排放,同时反渗透膜法工艺,较传统的“双膜法”可降低15%以上运行成本。

苏伊士中国环境科技总裁 张军
据了解,“膜法”是目前海水淡化的主流路径之一。上世纪50年代,美国科学家索里拉金(S. Sourirajan)发现海鸥利用喉管里的一层薄膜,通过压力作用将海水中的水分子透过薄膜转化为可饮用的淡水,同时将浓盐水吐出。这一发现为反渗透膜的诞生提供了基础。
“膜法”海水淡化主要通过多介质过滤加两级反渗透装置,将海水通过取水系统并经过絮凝沉淀、机械过滤等预处理后,加压送入反渗透模组进行净化分离,从而使海水脱盐变成淡水。
过去,成本一直是制约海水淡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张军表示,随着技术的进步,以及化工材料的发展,海水淡化成本正在越来越低。目前,海水淡化成本约7元/吨,未来预计将进一步降到4.5元/吨左右。
张军还提到,海水中除了淡水和海盐还富含溴、钾、镁等各种化学资源,探索绿色海水淡化新路径要结合新能源技术,以及盐化工等下游产业对海水“吃干榨净”。同时,苏伊士集团也将继续深化与万华化学等企业的合作,推动海水淡化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。
“未来万华化学将根据下游的需求节奏,做好海水淡化的扩产,实现30万吨每天的供水能力。”万华化学副总裁袁帅表示,同时,在水处理膜方面,万华化学已成功开发出了高性能的海水淡化膜,包括中空纤维超滤膜、工业反渗透膜等系列产品,可广泛用于水处理领域。